溶劑型脫漆劑一般由主溶劑、助溶劑、活化劑、抑揮發劑及其他助劑組成。
1、主溶劑
主溶劑的選擇是脫漆劑配方中最重要的一步,關系到整個脫漆劑的成效。通常遵循以下三個規律:“極性相似相溶”原則、溶劑化原則、溶解參數原則。一般來說,三噁烷類脫漆劑只能脫除醇酸漆及聚氨酯漆等;N-甲基-2-吡咯烷酮能脫除丙烯酸漆和聚氨酯漆;鹵代烴類脫漆劑能脫除環氧漆、氨基漆、醇酸漆、丙烯酸漆、聚氨酯漆等;r-丁內脂類及有機酸類脫漆劑能脫除雙組分環氧漆和聚氨酯漆[4]。
主溶劑應具有溶解涂料樹脂漆膜的能力,通過分子滲透、膨溶來溶解漆膜,破壞漆膜與底材的粘附力和漆膜的空間結構,一般選用苯、烴、酮及醚類,并以烴類為好。分子量較小的鹵代烴,其滲透性強,能夠迅速滲透到涂層中去,而取得快速的脫漆效果。特別是二氯甲烷,其分子小,而滲透大分子及鏈段間隙的能力很強,與有機物的相溶性也好,可使漆膜膨溶或溶解,導致大分子體積增大,產生內應力,破壞漆膜與底材的附著力,而除掉漆膜[5]。有機漆膜是由高聚物大分子的許多可以活動的鏈段組成的。鏈段之間是有間隙的,主溶劑分子能夠逐漸滲入各鏈段的間隙內。當滲入線型鏈段時,卷曲的分子鏈段就開始脹大、拉伸,若主溶劑量足夠時,就會由腫脹到溶解,漆膜會成為泥狀物浮起。當滲入熱固性體型高聚物時,先是增加鏈段間的距離,使網狀結構逐漸拉長、拉大,大分子就開始脹大,使漆膜脫落、碎裂。鹵代烴對漆膜的溶解力居中,這使得被剝除的涂層保留在脫漆劑中,而不被溶解,這有助于在沖洗和擦去時漆膜不會重新沉積在物件表面。鹵代烴的用量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過高會導致漆膜溶解,這相當于油漆中的溶劑,待溶劑揮發后,漆膜又會重新沉積在物體的表面,不利于漆膜的去除,同時耗量大;過低不能使漆膜腫脹和咬起,達不到去漆的目的,一般的最佳用量為 50 %~80 %[6]。
2、 助溶劑
助溶劑可以協同主溶劑充分滲入漆膜,增強主溶劑的溶解能力,加快脫漆速度,還可以增加對其他助劑如羥甲基纖維素的溶解性,提高產品的粘度,增加其穩定性。一般選擇醇、醚類,它們的價格較低,這樣可相應減少主溶劑的用量、降低成本,其用量為 5 %~15 %[6]。
3、活化劑
在脫漆劑中加入一些親核試劑--活化劑,以加速和強化主溶劑的滲透與膨溶作用,使脫漆劑能脫除特別耐化學溶劑的涂層。酸性脫漆劑一般采用有機酸(甲酸、醋酸、草酸、水楊酸及氯代醋酸等)和酚類(苯酚、二甲酚、氯代苯酚等)為活化劑,其目的是使大分子鏈段間產生一定程度的酸解、酚解、胺解或醇解等反應,有利于主溶劑更迅速地滲入到漆膜中去,加速漆膜的脫除。有機酸和酚類與主溶劑的相容性很好,這樣使整個體系的穩定性得以保證。其用量為 8 %~15 %。堿性脫漆劑一般以水、氨為活性劑。
4、揮發抑制劑
一般而言,滲透性好的物質易揮發,為了防止主溶劑分子的揮發,要在脫漆劑中加入一定量的揮發抑制劑,減少生產、運輸、貯存及使用過程中溶劑分子的揮發。將加有石蠟的脫漆劑涂刷于油漆表面時,在表面上形成一層薄薄的石蠟層,使主溶劑分子有足夠的停留時間滲入欲去除的漆膜,從而提高脫漆效果。單純用固體石蠟往往會引起分散性不好,去漆后的表面會殘留少量的石蠟,影響重新噴涂,為解決這一問題須用松香水或汽油洗滌干凈,這樣給涂裝作業中增加了一道工序。為此,袁傳勛[6]先用了石蠟、液體石蠟和烷烴的混合物,必要時加入乳化劑,降低表面張力,使石蠟和液體石蠟得以很好分散,提高其貯存穩定性,除漆后表面用水一沖,晾干后就可重新涂裝新的油漆。
5、增稠劑
加入增稠劑的目的是使脫漆劑的粘度增加,流動性減少,便于在垂直面上施工而不至于流動,提高脫漆效率,擴大其應用范圍,同時,也可降低溶劑的揮發,減少其損失。常用的增稠劑是能溶于有機溶劑的高分子化合物,常用的有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黃原膠或乙烯樹脂等。
6、緩蝕劑
為了防止底材(特別是鎂、鋁)腐蝕,應加入一定量的緩蝕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腐蝕性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脫漆劑處理后的物件應及時用水沖洗擦干或者用松香水和汽油洗滌,以保證金屬等物件不受腐蝕[6]。
7、表面活性劑
添加表面活性劑,可以有助于提高脫漆劑的貯存穩定性,同時有利于用水沖洗脫漆,常用的有兩性表面活性劑(如咪唑啉類)或乙氧基壬基酚。同時利用表面活性劑分子內同時具有親油性和親水性兩種相反性質的界面活性劑,能夠影響增溶效果;利用表面活性劑的膠團作用,使幾種成分在溶劑中的溶解度顯著增加。常用的有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鈉或是二甲苯磺酸鈉。
相關閱讀
強力脫漆劑使用效果不佳怎么辦?
長沙阿凡達強力脫漆劑如何去除金屬表面油漆